书架
绝世经典
导航
关灯
护眼
字体:

第十八章(二)

『如果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』
第(1/3)页
  第十八章 坐九州宿眠帝王楼 统华夏功成千秋业(二)
往后几日,王翦交罢兵权,将诸事安排妥当,叮嘱王贲一番,果回频阳老家享福去了,接着王贲操备兵马,邀立姓一同前往魏国打仗锻炼锻炼,立姓欣然应允,三日后大军出发,经由韩国,进击魏国南部地区,果与楚国边防部队遭遇,两军混战数日,楚军不敌,逃往南方,秦军占领楚军大片土地,接而迂回北上,一路势如破竹,摧枯拉朽,直逼魏都大梁。
且说王贲率领秦军兵发咸阳,大军高歌猛进,也只月余,已然抵达魏国都城,将大梁围了个水泄不通,王贲本想一鼓作气,一举攻克大梁,无奈大梁城墙高深坚固,魏军依托城防工事,拼死抵抗,坚守不出,王贲束手无策,一筹莫展。
且说秦国连年与诸侯战争,既灭韩赵,又连连攻占魏国周边地区,魏都大梁早已是一座孤城,只因大梁北有黄河,西临鸿沟,既有水利之便,魏军补给动脉不断,这才有恃无恐,与秦军数次交战,均不落下风。
且说立姓随王贲出征,长久以来王贲纵横南北,天下无敌,已然领略了王贲的军事才干,此时见秦军停滞不前,王贲整日愁容满面,于心不忍,献计王贲道:“将军攻打大梁,已有月余,却久攻不下,这样下去如何是好”!
王贲愁道:“是啊,我本以为半月便可拿下大梁城,没想到魏军竟如此英勇,负隅顽抗到现在,倒是出乎意料”!
立姓道:“将军如要拿下大梁城,倒是有一计可施”!
王贲喜道:“兄弟有何良策,快快说来”。
立姓道:“大梁城地势低洼,城墙牢固,这既是它的优点,也是它致命的弱点,将军若要硬攻着实不易,却可利用他的弱点,一击必杀”,接着道:“大梁周围有黄河鸿沟两条大河,将军可以命士兵开凿疏通,将两河之水引至大梁城下,等到黄河泛滥之时,就是城中魏军灭亡之日,那时魏军可谓叫天不应,将军何须费一兵一卒,便可轻易消灭魏国了”,见王贲踟蹰不定,问道:“将军认为不妥吗”?
王贲叹口气,道:“老弟呀,这个计策我老早也想到了,只是此计太过阴损,实施起来攻下大梁城自然不费吹灰之力,只是这样一来无数百姓也要被淹死,多造杀孽呀”!
立姓看王贲举棋不定,劝道:“将军,现在不是仁慈的时候,两国打仗,死伤在所难免,妇人之仁乃兵家大忌,将军熟读兵法,不会不知,且不说十万秦兵苦苦与魏军对峙,庞大队伍多待一天便多消耗一丝力量,若不变通迟早被魏军拖垮,再说李信此刻亦领兵攻打楚国,秦军两线作战,兵力分散,本应速战速决,不宜持久作战,如若给了魏军喘息之机,再联合别国军队反攻我军,那就十分被动了,将军切莫犹豫,早做决定,大王肯定望眼欲穿,此刻盼望着将军大胜归来啊”。
王贲看立姓说得慷慨激昂,自知秦兵在此一直拖下去百害而无一利,又确实没有其他办法迅速攻下大梁,徘徊良久,黯然道:“好吧,就按你的计策行事吧,唉,我王贲怕是要背负千古骂名了”。
立姓见王贲同意,喜道:“将军不必忧虑,将军这是为国家做贡献,为百姓谋福利,美名必将永垂青史”。
事已至此,王贲无可奈何,便依立姓之计,命两万士兵分作两批,沿黄河鸿沟,抄通往大梁近道,同时开工,深挖沟渠,留下士兵依然驻扎大梁城下,威慑魏军,时一月,渠道成,王贲命人开闸放水,刹时间,两条大河波涛汹涌,河水奔流而下,一泻千里,直涌大梁城下,大梁城瞬时淹没在惊涛骇浪之中,看那风起云涌,天地变色,整个世界都笼罩在乌云之中。
虽说洪水顷刻而至,大梁城墙西北两面尽遭侵袭,王贲等人本以为大梁城即便再固若金汤,不出半月,必然倒塌,却是小看了大梁城。欲说当年魏惠王建造大梁城墙之时,可谓煞费苦心,采用最先进的技术,最优质的材料,找来天下最优秀的工匠,四面城墙乃以水泥混凝土浇筑大青石而成,自然坚固无比,莫说寻常刀剑利器伤之不得,即便用大炮**轰炸也无济于事,当年齐军无数次攻打大梁也进展不得。此刻王贲看大梁城浸泡海水之中,一片汪洋,进也不是,退更不是,也只能望洋兴叹,无计可施,大梁城如此整整撑了三个月之久,城墙这才裂出缝隙,水流得以乘隙而入,接着大水来回冲击,两面城墙轰然倒塌,怒水尽灌大梁城。
水淹大梁,王贲叹道:“终于倒了”,秦军也都喜上眉梢,一洗倦容,俱叹道:“终于熬到头了”。看那江水滔滔,一发不可收拾,大梁城中鬼哭狼嚎,哀声遍野,无数百姓官兵乱作一团,无处逃命,顷刻被洪水吞噬,消失不见,多少人死于非命。正是水火无情,洪水淹城不到半日,只见魏王假一众乘坐小船,拨开涟漪,出城投降。王贲受降,魏国灭亡,至此三晋尽亡,王贲整顿军马,领兵返秦。
却说当日在王翦老将军庆功宴上,王贲李信各自表态,各攻魏楚,二人授罢兵权,王贲抢得先机,于楚国北方率先与楚军一战,楚军大败逃走,王贲出师先捷,博得头功,楚国十余座城池收入秦国囊中,后王贲领兵自去伐魏。秦军赢得开门红,本是值得庆贺的事,李信也算捡了大便宜,李信却闷闷不乐,恨得牙痒痒,暗道抢我功劳。看王贲志得意满,满面春风,埋怨归埋怨,却也不敢耽搁,同蒙武领二十万兵马,亦出兵征伐楚国。
却说李信并非胸无点墨,毕竟随大将王翦在外征战过,有些见识,李信领大军进发楚国,心下寻思:楚国地域辽阔,若要一处处攻打颇费时日,即便最后战胜楚国,必被王贲等人耻笑,不如兵分两处,各个击破,那便省时多了,

(本章未完,请翻页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