书架
大明恶贼赵期昌张祖娥
导航
关灯
护眼
字体:

第17章 破落户

『如果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』
第(2/3)页
粮店,庆童背着背篓,背篓里除了银子、干粮外,还有他与赵期昌的弓,依旧一袭皮甲,戴着大檐勇字盔。

赵大勇的铆钉铁叶子罩甲也穿在身上,挂着腰刀,提着红缨枪,头盔与庆童一样。就是盔甲老了些,赵家家丁普遍多是半身罩甲,看着铁叶子威风凛凛,实际上都是老古董,国朝之初遗留至今的玩意儿。

两个武装军士跟着,也把何掌柜吓了一跳。

“几十石?”

大买卖,领着赵期昌三人去店后的院落里谈,还不忘咋呼一句‘上好茶!’

大宗买卖有大宗买卖的谈法,看着粮价单子,的确是良心价,赵期昌道:“咱都是破落户,吃不起好粮。掌柜店里积存的陈粮,凡是人能吃,咱就能要。这价钱,若每石再减三十文钱,咱要陈米十石,麦十石,各类豆料十石,高粱能要二十石。”

标价单位是官钱,算账时小钱再换算官钱。

何掌柜皱眉,赵期昌这一口咬掉一千五百文,也就是二两多银子。不算夸张,可心中不爽,毕竟这是商人的本能,道:“赵百户这价要的狠了些,敝人也是拿着良心做买卖,陈粮最早也是前年秋收的粮。不会有超过两年半之陈粮,卖不出的,也会在入冬前卖到酒坊里去。所以,店里的陈粮最多两年日子,与其他店三年、四年生蛆、霉变腐朽的陈粮,不一样。”

赵期昌听着饮一口茶,笑道:“何掌柜,帐不能这么算。卖给酒坊的价,能与眼前的并论?况且,各处粮店卖出的粮食吃死了人,衙门里也是有说法的。今年,咱山东的粮食买卖不景气,这是不能否认的。”

何掌柜点头,的确。今年河南、山东开春大旱,朝廷又免了粮税,导致百姓手里有余粮。曹濮之地白莲教的田斌夫妇也是因此觉得能举大事,就闹了一阵。倒是让城里的粮价飞升了一阵,可朝廷平定的实在是快,粮价不上不下显得尴尬。

见他沉吟,赵期昌又开口:“这么说吧,树挪死人挪活,穷则思变。咱当这个百户,打开始就没吃军田的心思。手里有场地,有劳力,什么买卖做不得?购买如此多的陈粮,一是填肚子,二是准备开个酒坊。”

何掌柜露笑:“好路子,赵百户货殖有术。就是不知,与这买粮有什么关系?”

一样的道理,很多话都是不能当真的,赵期昌不相信赵鼎明养马队家丁的话,却相信赵鼎明有这类心思。他也是有这类心思,具体能不能干,还要看后面的情况。都是走一步,看一步的。所以,他的话,何掌柜也是姑且信之。

饮一口茶,赵期昌道:“若咱的酒坊能办起来,以后的粮食只从何掌柜这里进。有道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,涌泉说不上,咱从何掌柜这里进粮食,价钱能比各处酒坊的进价高五分。”

新粮上市时,最近几年的价格徘徊在一石四五钱银子,但眼前粮食一石就能涨到六钱,来年青黄不接时能飙升到七八钱。

复杂到混乱的货币体系,就是如此让人头疼。

何掌柜沉思片刻:“一石降价二十五文,不能再多了。”

赵期昌也理解商人的心思,争这几文钱不仅仅是利益的事情,而是涉及到一个商人颜面的问题,便笑说:“成,如此多的粮食,还要劳烦何掌柜运输到城东三十里

(本章未完,请翻页)